從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佛山從未停止腳步。放眼佛山生態,風光美如畫,多個萬畝千畝公園、河心島以及生態綠道等宛如一個個“綠芯”包圍著這座綠色家園,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親水、看花、見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助力佛山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新城開發公司經營板塊一直在行動!
10月20日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修復司司長張煒、國家林草局森林城市建設管理處處長楊春、國家林草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成組成的調研組一行,在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市長朱偉、副市長趙海、順德區代理區長王勇等領導陪同下,到訪佛山國家森林城市監測評價實地調研的首站——佛山新城濱河景觀帶,了解濱河景觀帶有關佛山建設高品質森林城市以來的建設成效。
自2017年榮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以來,佛山繼續高位推進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行動和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建設。根據《佛山市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規劃》、《佛山市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建設規劃(2018—2022年)》、《佛山市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2)》、《關于加快推進佛山市萬畝千畝公園規劃建設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市區級文件,新城開發公司經營板塊堅持“大地植綠”與“心中播綠”并重方針,以“工匠精神”對濱河景觀帶綠地進行“增量提質”,以創新方式開展“心中播綠”,以“低碳、精準、長效”理念構建“濕地+森林”的生態廊道體系,打造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帶狀森林廊道。
新增和改造提升綠地面積600多畝,并積極引入社會組織捐贈鄉土開花喬木舉行市民共建森林綠地的義務植樹活動。以佛山市“綠城飛花”主題綠化景觀建設為紐帶,營造了“濕地四季花海”、“濕地美人蕉花田”、“櫻花臺”、“黃花風鈴木花林”、“美麗異木棉花帶”、“鳶尾花叢”等一系列網紅賞花打卡點,每年市民游客人數達500萬人次,讓濱河景觀帶成為名副其實的森林惠民景觀帶。通過協助舉行“環佛山綠道騎行 30 公里活動”、“森林城市︰森林惠民-佛山 5 公里創森一起走活動”等系列生態文化活動帶動廣大市民參與高品質森林城市活動和品味森林城市建設帶來的生態變化,增強廣大市民關注森林、熱愛森林、保護森林的意識。依托濱河景觀帶成立了以“黨建+志愿”為特色的“濱河濕地研學中心”自然學校被認定為“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開展了城市森林植物識別、濕地觀鳥、昆蟲夜觀、紅樹林生態研學、濕地探究等50多場生態科普活動,帶動過萬中小學生及幼兒參與到學習森林、濕地等生態文化知識,體驗森林建設與維護的活動中,讓學生從小就播種下守護生態、呵護綠色的理念。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對濱河景觀帶的綠地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實現了整條帶狀森林廊道綠地廢棄物的零排放目標和森林的持續有機更新。通過濕地保育、林鳥水鳥繁育、土壤修復等生態修復工作的持續開展,濱河景觀帶常年棲息鳥類60多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種,廣東省重點保護鳥類9種),初步形成“河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的帶狀城市森林廊道。并已成為廣佛愛鳥觀鳥及攝影人士的打卡聚集點。作為國家森林城市生態標識試點公園之一,濱河景觀帶高標準完成生態標識系統建設,有效擴大了國家森林城市在社會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同時,圍繞高品質森林城市建設主題,設計了濱河景觀帶展板,在重要節點擺設了佛山市萬畝千畝公園建設、河心島生態修復工程、順德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建設展板,在森林步道兩旁的燈柱懸掛森林城市宣傳牌,在人流量較集中的節點拉掛佛山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宣傳標語,通過LED屏播放森林城市宣傳短視頻和標識。讓森林城市宣傳工作通過濱河景觀帶平臺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提高森林城市的知曉率。佛山新城濱河景觀帶是東平河水軸線上一條里程6公里、占地面積1200多畝的景觀帶,連接著河流與城市,溝通了鳥與人類,既是一條具有時代性的帶狀城市森林廊道,也是一張體現生態與人文相融合的城市新名片。

作為濱河景觀帶的管養單位,新城開發公司經營板塊通過持續開展技術創新,打造3.0版本的城市森林廊道管養模式,引領城市森林廊道管養的時代性、先進性和長效性。同時,充分利用濱河景觀帶豐富的生態資源開發更多公益惠民自然科普教育課程,探索生態康養公益活動服務,持續豐富濱河景觀帶的生態惠民功能,讓市民能從綠色生態中持續獲益,共享綠色成果。